[]
瞎忙無益 懶惰有理
全世界最大的汽車生產商之一——福特汽車創辦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曾經請一位效率專家來檢測公司內部的業績表現。專家的報告裡盡是讚美之詞,僅對其中一個員工存有疑慮,他稱那位員工為「懶人」,並且告訴亨利' 福特,那位懶人白拿錢不做事,因為每當他經過懶人的辦公室時,總會看見懶人把腳擱在辦公桌上,什麼事也不做就是悠閒地坐著。
亨利'福特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回答專家:「你所說的懶人曾經想出了一個讓公司節省了數百萬美元的好主意。每當他在想一些好主意時,他的腳就會那樣放著。他的確不是個勤奮的人,但卻是我最好的員工。」
最優秀的人往往是懶人
小學生的成績單評語中,若是有被老師寫上「懶」字,那孩子肯定是完蛋了,只能回家等著被爸媽修理。在過去或是現在,「懶」總是與所有的負面意涵連結在一起。「懶」在字典上的意義指的是「怠惰、不勤快的」,在西方聖經上也記載著:「懶惰使人沈睡,懈怠的人必受飢餓。」還寫著:「懶人的心願將他害死,因為他手不肯做工」。
由此看來,懶得動、懶得想、懶得工作的人,確實很有可能因為什麼事都不做而坐以待斃。那難道勤奮工作真的就比較好嗎?在管理學史上被稱為「動作研究之父」的佛蘭克'B'吉爾布雷思曾經把各行各業優秀工人的勞動動作拍成影片,以判斷一種工作最少可以用幾個動作完成。從影片中,他得到了突破以往的發現——懶人往往才是最優秀的工人。這種人因為懶得出力,工作前都會先想好最精簡的執行方式才開始行動,他們懶得連一個多餘的動作都不肯做,但也因此而事半功倍;反倒是勤快的工人效率則低得多,因為他不在乎把力氣花在多餘的動作上。
從佛蘭克的研究看來,成功基本上是「想」出來的,不動、不想的人稱不上真正的懶人,也許稱為「廢人」還比較適切。「懶」從某個角度來說,既能成為一種創造的動力,也能提高生產的效率。
曾有人問向來惜話如金的橙果設計創辦人蔣友柏:「最欣賞的員工是什麼樣的人?」每天下午2點就準時下班回家照顧小孩的他說:「聰明又懶惰的人,就是大將之才。」不用把所有時間都瞎耗在工作上的人,總能騰出更多額外的時間從事自己喜愛的活動,只要懶得夠聰明,懶,也沒什麼不好。
收斂懶性=扼殺創意
在中華料理界叱 風雲20多年的烹飪大師梁瓊白,推出的料理書多達120本,煮過的拿手好菜至少上萬道,對烹飪有高度要求的她,卻也出版過好幾本的「懶人食譜」,傳授大家簡單做、快樂吃的偷懶秘訣。
工作非常繁忙的梁瓊白是標準的職業婦女,但即使再忙,家人每天晚上還是可以吃到她煮的熱騰騰美味晚餐。梁瓊白說,自己不是超人,工作一整天也會感到疲憊,但是老是在外頭用餐既沒有衛生保障,食物也不見得合胃口,於是她想出了懶人做菜法。
「懶,但是要懶得很有質感」是梁瓊白準備家人晚餐的堅持,因為她一週只花一天時間上菜市場,所以在買菜前她會事先有個藍圖,構想下一週大概會有什麼菜色,因為不同食材有相異的準備法和搭配妙方,買菜回來後花點時間做好準備工作,所以每天下班就可以變換不同菜色或烹調的方式,如此一來,繁瑣的烹調工作不但能夠簡單化,單調的菜色也會豐富多變化。
梁瓊白認為只要懶得有技巧,美味還是可以輕鬆上桌。而另一位聰明的懶人,則是在去年舉辦的第五屆壓克力創意設計競賽中,以「Trash Can」懶人創意垃圾桶摘下金獎的高雄縣樹德科技大學生活產品設計系四年級學生陳佩均。她歸納自己會勝出的原因,大概是因為她這個人「太懶了」,因為懶人垃圾桶不只呈現工藝美感獲得評審青睞,垃圾桶本身的設計也是創意十足,其設計靈感就是來自捲筒衛生紙,垃圾桶內藏捲筒垃圾袋,便可免去拿垃圾袋的時間了。
因為懶而產生的創意也出現在陳佩均的畢業製作作品上,因為覺得一個人要扣珠寶飾品的扣環好麻煩,她和同學便想到以強力磁鐵作為手鍊、手環、項鍊的扣環,利用磁鐵的正負極吸力就可以讓飾品自動扣緊,獨自一人也能毫不費力地穿戴、更換飾品。
「懶人就是會為自己尋找很多便利,還有盡可能找到任何偷懶的理由。」陳佩均說,在大家的眼中,她就是個典型的懶人。但是她卻從沒想過要因此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她認為:「因為懶,我才會思考該如何節省事情的步驟與過程,如果改變懶的個性,就什麼事都照著原有的步調走,那我的創意反而會消失吧!」
懶是快活的開始
一般健康書籍都鼓勵大家別懶惰多運動,然而也有人持反對意見。《星期日電訊報》報導,德國富爾達大學健康學退休教授彼得以新陳代謝理論為基礎,透過多年實踐和科學研究,寫出《懶惰的快樂:如何放慢節奏延長壽命》一書,他要大家若想活得久一點,就快拋開所有的健身計畫,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當懶人就好。此養生理論一公開,立刻在醫學界和健身界引發爭議。
彼得認為,每個人的「生命能量」有限,而消耗這些能量的速度決定著人壽命的長短,過多鍛煉會加速「生命能量」的消耗,從而加速人體衰老,反之則可延年益壽。彼得也指出,「特殊免疫細胞在慵懶、放鬆的狀態下,會比在壓力下更有活力」。彼得的理論,似乎讓懶惰有了藉口。姑且不論懶惰是否與長壽有關,但醫學上可以證實的是,過於忙碌或壓力過大的確實對身體有害無益。
而鎮日埋首於工作或課業上,不但傷身,也很容易與眼前的美景錯身而過。常與「懶」扯上關連的「慢」,在這一兩年大肆流行,「慢活」、「慢食」的目的無非就是要繁忙的現代人偶爾放慢生活的腳步,細細品味生命中的美好事物。
香港的創意作家歐陽應霽一向認為自己快得不得了,但他現在也開始對「慢」感到興趣,在他今年出版的編選集《慢慢快活——好想懶惰》中,不僅從慢方向、慢人物、慢工細貨、慢遊、慢動作……等,提供讀者一些思索「慢」樂趣的線索。
歐陽應霽也在書中提出自我的「懶惰」主張:「窩在舒服的沙發角落裡,或者床上懶走動,你會發覺面前騰出了很多平日人來人往時候看不到的空間:有了空間,就有了不同的視野,面前就開始有不同的景色。」歐陽以這一段的文字高倡「懶惰真好」。
關於懶惰,歐陽應霽有一個相當精準的評價:「懶不會夠,但愈懶愈滿足、愈積極、愈準確、愈懂得該不做什麼該做什麼,換句話說,愈懶就愈快。」瞎忙只會傷身且折損生活樂趣,懶得有方法、人生才會更快活。現在,該是懶人們揚眉吐氣的時候了。
換工作3部曲 計畫、貴人、競爭力
有超過九成以上的上班族對目前工作失去熱情,於是換一分工作,便成了大家祕而不宣的念頭。
小陳看著薪資單露出無奈的苦笑,他在想:「我的薪水能再高一點嗎?」傑哥望著文件堆積如山的辦公桌,一種無力感徒然而生,他在想:「我的一生就要這麼被困在這些該死的文件中嗎?」阿正茫然地看著辦公室落地窗外的藍天,他在想:「這就是我要的人生嗎?」
這是很多上班族的心情寫照,「做一行,怨一行」似乎是每一個世代上班族的共同心聲。
根據一分針對上班族工作態度的調查,大約只有一%的人覺得工作非常快樂;八%的人覺得快樂;四十%的人沒有感覺;五十一%的人覺得工作不快樂。
有超過九成以上的上班族對目前的工作失去熱情,於是換一分工作,便成了大家祕而不宣的念頭。
換工作的七大理由
對於上班族普遍想換工作的心情,104人力銀行行銷處總監邱文仁認為,這是一件好事,「有向上之心總是比較好的,換條跑道也許可以刺激一下自己,畢竟如果對目前的工作已無熱情,每天像行屍走肉一般,那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執行長林由敏表示,大家都想換工作,但在換工作之前,最好確定自己的理由。她歸納出想換工作的七大原因:閒不下來、缺乏肯定、工作乏味、有企圖心、怕能力不足、公司沒前途、做事嫌東嫌西。
這七種原因,有些是出於自身個性的問題,有的則是屬於公司制度面。邱文仁則提出另一個有趣的觀察:「很多人以前念大學時都照著導航基金會的落點預測去選志願,但那些志願並非是自己的興趣,結果念得無聊也就算了,一旦畢業找工作,又不得不從自己所學的領域著手,那當然就會更無聊,對工作更不滿了。」邱文仁表示,這個現象以律師、醫生居多,因為他們都是聽人家說當醫生、律師很好,就去選擇該科系,不是以自己的興趣為主,結果當然會對工作不滿。她認為,很多人不喜歡目前的工作,是因為一開始的源頭就錯了。
陳由敏表示,換工作的本錢,最重要的在於競爭力,「以目前的趨勢來看,個性的競爭力會比專業能力的競爭力來得重要。」她認為個性愈積極進取的人,反而愈能得到人家重用。
另外一個有加分的東西是證照,「如果你想轉換的工作需要某些能力證明,那你要準備好證照,這樣效果會更強。」
陳由敏提出一個非常有趣的觀念:創造貴人網絡。「所謂貴人,就是在你換工作時能對你有決定性幫助者,如果你想換工作,就必須創造出滿足這些貴人的需求。」她認為,工作上的貴人時時刻刻都存在,必須隨時準備好自己,把目前的工作做到最好。
所以人際關係就變得很重要。陳由敏分析,辦公室的人際關係,可分為內部、外部;內部是指辦公室內的溝通、相處能力,內部關係愈好,做起事來當然就愈得心應手,所謂「有關係好辦,沒關係照辦」就是這個道理。
外部關係強調的是個人形象、個人品牌,也就是別人對你的評價,「要隨時隨地讓別人了解你的能力與成績,埋頭苦幹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要『抬頭苦幹』,讓大家看到你在工作上的表現。」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自己的工作比較少與人接觸,根本就無從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人脈。對此,邱文仁認為:「沒有封閉的工作,只有封閉的心。」她表示,想換工作前,應該認真創造自己的核心價值,以累積就業資產。
所謂核心價值,就是累積作品、經驗,然後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這樣一來,無論是公司倒閉或想換工作,你都不必擔心會有問題。
邱文仁表示,有時候因為成功創造出核心價值,反而激發出個人的熱情與興趣,重新尋回當時工作的衝勁。
林由敏表示,美國科曼管理顧問公司認為職場達人應該有三大要件:專業表現、個人形象、能見度。「專業只是入場券,是你在職場中最基本的條件。」她認為個人形象,代表著就是一種口碑,「個人形象愈佳,表示大家對你的評價愈高,這對你在職場中轉換跑道有很大的助益。」最後是能見度,「你要適度地讓大家了解你的成績,這有絕對的加分效用。」
林由敏提出了一個生涯認知度,她表示,格局一定要大,「要把人生放大去看,從團隊、公司的眼光去看事情,這樣會助於你建立正確的生涯認知。」
林由敏更提出四大破解職場密碼的做法:特殊性、專業度、深耕、調適。特殊性是指要有不取被取代性,當你握有難以被取代的專長或能力時,你在場職中的地位就會益發重要。
專業度是一再被提及的條件,只要愈專業,你所受的重視就愈高。深耕是指深入了解一件工作的意義,並努力把它做到最好,找到它的精髓。調適是保持相當的彈性、抗壓力,去面對人際關係、處理複雜的工作情形。
只要能掌握這四大密碼,你就能成為職場達人,縱橫天下。